![]()
10月27日,柴桥街道幸福双岛的稻田变身“自然教育露天教室”,一场以“一束金稻,一堂秋课”为主题的割稻活动在这里举行。
“小朋友们,你们知道我们吃的米饭是怎么来的吗?这稻穗上的每一粒谷子,都要经历播种、插秧、除草、收割等十多道工序。”在稻田边的“田间课堂”坐席区,万景山社区志愿者手持水稻生长各阶段的实物标本,生动讲解着“稻谷成长记”。
随后的“五感识稻”环节,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接过稻穗,有的低头轻嗅稻谷的清香,有的用手指触摸稻壳的纹理,还有的认真观察稻穗上谷粒的排列,近距离感受着农作物的独特魅力。
“原来稻穗摸起来是扎扎的,和我想象中不一样!”来自柴桥街道芦江书院的学生吴俊睿兴奋地说,这是他第一次如此贴近稻田,课本里抽象的“水稻”终于变成了眼前具体的模样。
在“劳动课?收割初体验”环节,万景山社区的老兵志愿者率先登场。“握镰刀时要注意安全,刀刃朝下,割的时候贴近地面,这样才能把稻秆割整齐……”演示结束后,孩子们在老兵的指导下,戴上手套、拿起小镰刀,弯腰、下刀、收割,在汗水与泥土的交融中,亲身体验着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。
“割了没几分钟就觉得累了,原来农民伯伯种粮食这么不容易!”刚收割完一小捆稻穗的徐悠然擦了擦额头的汗水。
劳动过后,创意的火花在双岛稻草屋绽放。在“手工课?稻穗的华丽变身”环节,孩子们带着自己亲手收割的稻穗,搭配田间采集的狗尾巴草、芦苇等植物,再加上透明玻璃瓶、麻绳、丝带等材料,发挥想象力制作“我的丰收之瓶”。
“这是我最珍贵的礼物,我要把它放在书桌前,提醒自己要珍惜粮食。”捧着完成的作品,孩子们脸上满是成就感。
夕阳衔着远山,将最后一缕金辉洒向无垠稻田。开阔的田埂旁,悠扬的琴声忽然漫过稻浪,伴着清亮的歌声,“音乐课?稻田感恩音乐会”启幕。孩子们走上“稻田舞台”,指尖流淌的旋律与稻穗的沙沙声相拥,在风中织就一幅灵动又温暖的画面。
此次“稻田课堂”跳出了传统农事体验的框架,以“一粒米”为切入点,将知识探索、情感培育、美育创造融入其中,不仅让孩子们在实践中理解了生命成长的奥秘与劳动的价值,更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情怀,实现了“农事体验”向“综合素养教育”升级。(记者 石沁奕 毛晨烟 通讯员 刘挺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