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座城市的“精神净土”
发布时间:2025-09-18 08:43:28 来源:区传媒中心 阅读次数:

当晨光漫过建筑的檐角,北仑区图书馆的玻璃门被染成一片暖黄,早已守候在门外的人们踩着光的边缘,涌进借阅室、自习区、少儿阅览区……每当假期来临,这里总能成为一群人的“精神净土”。

记者随机与50位读者相遇、对话,渐渐读懂了他们口中那句最简单的“喜欢”。

静心学习“专属天地”

上午9点半,随着北仑区图书馆自习室的独立闸机“嘀”的一声轻响,等候的人群迅速而有序地漫向座位区。中学生左雅好不容易帮朋友抢到连座,一边放下书包一边笑着说:“提前到,居然还要找半天!这儿真的太‘卷’了。”“家里哪坐得住啊?”在上海读大学的茅佳璐正在备战雅思,“在家里,手机消息一响就忍不住摸,根本沉不下心。在这儿,大家都闷头学,让人更静心。”

走出自习室,少儿区的墙角蹲着几个小身影。博平小学的学生扎西东吉把漫画书摊在膝盖上,看得目不转睛。“这里没人打扰我和故事里的‘朋友’见面。”话音刚落,他又把头埋进书里,偶尔看到有趣的情节,还会忍不住抿嘴笑。

“沉浸式陪伴”亲子加油站

少儿区里,王直行和女儿各捧一书,他读的是外贸英语,女儿则埋首于绘本与作业。“我们都是书迷,凑着空一起来。”他笑着说,“她养成阅读习惯,我补业务知识,互不耽误,还省了盯电子屏幕的烦恼。”

不远处的闫玲也在一边阅读中医书籍为工作“蓄力”,一边为儿子解答学业难题。

有的家长在这里找回自己,桑春兰和女儿一起踏入图书馆,翻开了《鲁滨逊漂流记》,享受久违的阅读时光。

 你在书海漫游,我在旁静读——彼此不打扰,却彼此安心。这正是这座“亲子加油站”最动人的画面。

每个人的“精神角落”

几天的采访,在与50位读者的对话中,记者听到的远不止“来看书”这么简单。

对学生和备考者来说,这里是隔绝干扰、专注冲刺的“能量场”,也是他们并不孤独的“同伴空间”。“看网课、做笔记,比家里效率高太多。”“被数学拖后腿,就拉上同学死磕数学,想冲进年级前十。”“周围都是陌生人,但反而更专注——好像被一种认真的气氛推着走。”

对老人来说,图书馆则是从容安放时光的“温柔角落”。86岁的老者每天来看报、写毛笔字:“活到老学到老,终生才不会落后。”

也有人笑着坦白:“就是来避暑的,顺便翻两本家里没有的书。”对他们而言,图书馆并非遥不可及的文化符号,而是融进日常的“生活空间”。

50个人,有50种理由,却指向同一个答案:他们来到这里,不只是读书,更是寻一处精神角落。每一个人,都能暂时卸下标签,纯粹地做一个——正在成长的人。(记者 石沁奕 邹诗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