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最多跑一次改革
通过优化办事流程、提高政府服务能力,着手提升办事群众、办事企业的获得感。我区开展“一窗受理、集成服务”改革,整合159个窗口为7类综合服务区,让群众办事“找得到”;375个事项已经实现“全城通办”;企业投资项目提速增效,工业、房产两类企业投资项目审批从原来要求的6个月内开工,到目前实现100天内完成开工前审批;开展“减证便民”,开通“移动办”“自助办”服务,427个事项实现“零跑腿”;创新实施环保指导员制度、环保审批全程代办等制度,建设项目环评编制时间和审批时间相比之前节省了1/3左右。
-
企业投资项目“标准地”制度改革
深化土地资源要素配置改革,撬动企业投资项目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迭代升级,激发市场主体活力。我区明确出让土地的固定资产投资强度、容积率、单位能耗标准、单位环境标准、亩均税收及R&D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比6项基本指标。2018年2-7月,全市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(园区)等重点区域工业用地“标准地”供应39宗4911亩,分别占省级四个平台供地的75%和59%。
-
深化“亩均论英雄”改革
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为代价,获得最大的产出效益,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。我区以亩均税收、亩均工业增加值等六项指标为评价基础,初步建立起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评价体系和3亩以上规下企业评价体系。2017年,全区纳入评价的579家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到37.6万元,同比增长63.4%。
-
农村文化礼堂长效机制建设
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,按照“文化礼堂、精神家园”的目标,打造集思想教育、文体娱乐、知识普及为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体。截至2018年8月底,全区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87家。其中,三星级文化礼堂20家,四星级文化礼堂2家,五星级文化礼堂2家。五年多来,常态化组织宣讲、礼仪、民俗、文体等各项活动,农村文化礼堂逐渐成为扮靓美丽乡村的“文化风景”。“乡贤驻堂”制度连续两年在全省作经验交流,2015年被评为全省特色县(市)区,2016年被评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县(市区)。
-
城乡普遍推行垃圾分类
推行垃圾分类,建设节约型、创新型、环境友好型资源社会,实现垃圾减量化、无害化、资源化。自2014年9月起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,截至目前,建成区共有124个居住小区6.7万户居民家庭推行垃圾分类,163家机关、企事业单位和19家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已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工作,城区分类收集总覆盖面达85%以上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,已完成分类创建实施村40个,其中市级分类试点村1个。
-
优质医疗资源“双下沉两提升”长效机制
大医院专家下沉基层,实现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提升、群众就医满意度提高的改革目标。2008年以来,北仑区启动优质医疗资源“双下沉、两提升”新机制探索,打造“北仑样板”。2010年以来,区域优质资源逐步下沉到街道(乡镇)基层医疗机构,目前区级医院下沉街道覆盖率均达到100%,群众就医更加便捷。2017年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总诊疗人次322.0万人次,占全区公立医疗机构门诊总量的69.4%。
-
乡村振兴战略的体制机制
按照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总要求,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,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全国前列。我区深入实施城乡深度融合发展、都市农业强区建设、全域景区化美丽乡村建设、富民强村、乡风文明塑造、社会治理创新、农村综合改革、人才科技支撑、农村党建引领等九大工程,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,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创新,着力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。1-8月份,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为645万人次,同比增长19.32%,营业收入38780万元,同比增长19.0%。新申报省级农业园区1个,组建专业农合联6家。“村级小微权力”制度已在全区推行,“村民说事”制度将在全区推广,“对账理事”制度完成试点,将适时在全区推开。
-
基层治理长效机制建设
加强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,将力量沉入到基层、矛盾化解于基层、问题解决在基层。全区围绕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,出台《进一步推进全区网格化管理工作若干意见》等6个配套文件,全面整合优化基层社会治理一张“网”建设,构建一张全区统一的基层社会治理网格体系。积极探索健全社会发展的多元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,稳妥地推进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组织建设,先后培育了交通事故、涉诉纠纷、医疗纠纷、劳动争议纠纷等行业性专业调解组织,为化解矛盾纠纷、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全区刑事发案、安全生产事故等持续下降,实现省级“平安区”连创“十二年”,今年3月底顺利捧回省委省政府颁发的“平安金鼎”。